一、绿色园区背景、历程
开展绿色园区创建工作,是我国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举措。近20年来,我国工业园区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发展不均衡、创新能力亟待同步提升、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资源能源消耗等挑战。为了探索新型园区发展模式,推动工业领域向绿色、低碳、可持续方向转型,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各部委从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建设的角度设计了多种顶层评价体系。
绿色园区建设现已成为我国一项系统性工程,其早期理念可追溯至国家倡导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的时期,而系统化的推进则以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将“绿色制造”列为重点工程为显著标志。2016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制定并发布了《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及《探体育比分_篮球比分直播-投注官网: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探体育比分_篮球比分直播-投注官网:》,正式明确了建设包括绿色园区在内,涵盖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四大方面的绿色制造体系任务,为评选工作提供了顶层设计与政策依据。此后,《工业绿色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件持续强化要求,引导园区进行绿色化、循环化和低碳化改造。
首次国家级绿色园区评选工作于2016年启动。截至2024年12月31日,工信部先后集中公示与发布九批国家级绿色园区入选名单,共评选出491家绿色园区,其中124家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二、指标体系调整情况
(一)2025年绿色园区指标体系整体变化情况
2025年10月9日,工信部办公厅发布《探体育比分_篮球比分直播-投注官网:开展2025年度绿色工厂推荐工作的探体育比分_篮球比分直播-投注官网:》(工信厅节函﹝2025﹞390号),组织开展2025年度绿色园区推荐工作。本年度绿色园区申报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系统性优化与战略性调整,旨在更加精准地契合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强化指标的科学性、导向性与可操作性。本次调整的核心在于推动评价方式从“定性为主、量级宽泛”向“定量主导、精准衡量”转变,将原有涵盖能源利用、资源利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运行管理六大维度的31项指标,精简整合为以定量评价为核心的17项关键指标,并全面取消了可选指标的设置
主要优化内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大幅精简指标体系,全面取消可选指标。此举不仅显著减轻了园区的填报负担与材料准备成本,更强化了评价工作的刚性约束与统一标尺,避免了因指标选择性填报可能导致的评价标准不统一问题,使得不同园区之间的横向对比更为公平、公正,评价结果更具权威性与可比性。
其二,剔除普及性高、区分度低的常规性指标。对于诸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园区空气质量优良率”等已在国内大多数先进工业园区成为标准配置且绩效水平普遍较高的指标,本次调整予以取消,不再纳入考核范畴。这体现了评价导向从“普及达标”向“卓越引领”的战略升级,促使园区将关注重点从基础环境治理转向更深层次的能源结构优化、资源循环进阶与系统性碳减排。
其三,显著强化碳排放控制与能源管理体系的核心地位。一是以更具科学性的“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动态监测性的“二氧化碳排放弹性系数”两项指标,替代原有的“万元工业增加值碳排放量消减率”单一指标,从而能够更精细地衡量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的进程与效率。二是新增“单位产品能源消耗达到2级以上企业综合能源消耗占比”指标,旨在识别、鼓励并扩大园区内能源利用效率的先进产能比重,衡量能源消费的优质化水平,从微观产品层面引导园区实施扶优导向的资源分配,引导园区内企业全面提升能效水平,夯实节能管理的基础。三是首次引入“建设园区工业绿色微电网”与“建设园区能碳管理中心”两项关键基础设施指标,同时将“新建工业建筑中绿色建筑的比例” “新建公共建筑中绿色建筑的比例”两项原可选指标保留并转为必选。这一系列变化集中凸显了当前绿色园区建设的前沿方向:即以基础设施的全面绿色化转型为核心抓手,系统性地重塑园区的能源供给结构与运营管理模式,推动整个园区向深度低碳化乃至最终实现零碳化转型,从而为工业领域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